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

中外文學 (10-15)

第十一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2)

林文月:蓬萊文章建安骨 -- 試論中世紀詩壇風骨之式微與復興
齊益壽:劉勰的創作論與陸機文賦之比較
鄭樹森: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
張錯:當代美國詩與後期現代主義
Alias Canetti:日內瓦湖畔學德語 (林春美譯)

第十一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2)

袁鶴翔:從國家文學到世界文學 -- 兼談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一些問題
M. Dolezelova-Velingerova 著,廖炳惠‧崔彩文合譯:晚清小說的敘述模式
Barnabas Csongor 著,胡復熊譯:水滸傳與西遊記分析比較 -- 中國古典小說的藩籬
陳炳良‧黃德偉: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「啟悟」主題
Marguerite Yourcenar:燕子的聖殿 (張亞麗譯)

第十一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2)

裴溥言:詩經比較研究 -- 舊約雅歌篇 (上)
Alain Robbe-Grillet:妒忌 (胡品清譯)
羅青:一箭中「的」射艾青

第十一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2)

裴溥言:詩經比較研究 -- 舊約雅歌篇 (下)
單德興:論影響研究的一些作法與困難 -- 以台灣近三十年來的小說為例
黃美序:「席」的形成與意義
張鶴琴:匈牙利彌克沙特的小說

第十一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2)

葉維廉:語言與真實世界 -- 中西美感基礎的生成
白萩:關於詩及語言的會談 -- 答洛夫「詩壇春秋三十年」中關於笠詩社部分
H. W. Bailey:中亞佛教時期的說講故事 (許章真譯)
黃國彬:李白對杜甫的影響
陳黎:瓦烈赫 (Cesar Vallejo) 詩選 -- 論瓦烈赫的詩
思果:胡說文學

第十一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2)

奚密:解結構之道 -- 德希達與莊子比較研究
廖炳惠:解構批評與詮釋成規
羅錦堂:散曲小令的發展
金榮華:中韓灰姑娘故事 -- 對口傳文學理論的印證
張靜二:論西遊故事中的龍馬
Marguerite Duras:工地 (胡品清譯)
Jonathan Culler:梭序的語言理論 (陳雄儀譯)

第十一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2)

劉昌元:黑格爾的悲劇觀
陸潤棠:悲劇文類分法與中國古典戲劇
談法國舞台導演的主流與趨勢
黃美序:評舞台劇「遊園驚夢」-- 不只長錯一根骨頭
彭鏡禧:關卿冤:「竇娥冤」四種英譯之我見

第十一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3)

黃宣範:語言底思想‧思想底語言
張裕宏:文學的語言、文學的文字
Edward Stankiewicz:結構主義詩學與語言學 (易鵬‧賴守正合譯)
周英雄:從語用談小說的意義
王建元:淺介馬盧龐蒂的現象學語言理論
王德威:淺論福寇:語言、陳述、歷史
劉翔飛:葛洪的文論

第十一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3)

鄭毓瑜: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 -- 「詩緣情」與「詩言志」
簡錦松:彌天法律細談詩
張雙英:試論聯句批評與六一詩話的關係
周維介:燈火飄搖十六年 -- 概論新華文學
葉維廉:「比較文學論文叢書」總序
黃毓秀:以撒‧辛格小說裡的善與惡
楊世彭:莎劇「馴悍記」的來源與演出史

第十一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3)

張敬:由蔣捷竹山詞略論詩詞的時代分劃 -- 蔣捷及其詞序
楊松年:溫柔敦厚,詩教也 -- 試論詩情的本質與表達
小川環樹著‧吳密察譯:敕勒之歌 -- 其原語語文學史的意義
徐貞姬:從樂記論音樂的本質及其效用
Edward P. Vargo:阿普戴克「人馬座」中的神話 (彭小妍譯)
羅門:詩的語言世界 -- 兼談我的語言旅程與感想

第十一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3)

侯健:朱子理學與文學裡的定命思想試論
William F. Touponce:芻狗:解構析讀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書中的擬仿觀 (廖炳惠譯)
廖炳惠: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 -- 洞見與不見
陳啟佑:王維「辛夷塢」的問題

第十一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2)

胡耀恆:亞里斯多德的詩論 -- 它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效能及在中國戲劇批評中的應用
陳炳良:紅樓夢中的神話與心理
周質平:論晚明文人對小學的態度
彭秀貞:敘述技巧與語言功能 -- 讀「奧卡桑與尼克麗」與「董西廂」
吳若芬:「奧卡桑與尼克麗」和「董西廂諸宮調」裡的韻散交互運用和詩功能
Christopher Middleton:白萩 (Arm Chair) (聃生譯)
卡夫卡 (Frank Kafka):判決 (短篇小說) / 散文四則 (林春美譯)
林春美:探索真理的卡夫卡 -- 並談其短篇小說「判決」

第十二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3)

顏元叔:我該清高?
蔡源煌:「荒原」 -- 一種詮釋的試探
沈謙:萬里悲秋常作客 -- 析論杜甫七律壓卷作「登高」
王德威:福婁拜與寫實傳統
梅家玲:劉勰「神思論」與柯立芝「想像說」之比較研究
余光中:與王爾德拔河記 -- 「不可兒戲」譯後
歐茵西:從詩歌到小說 -- 介紹蘇俄當代作家葉夫杜昇科

第十二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3)

簡政珍:隱喻與換喻 -- 以唐詩為例 (講評:林文月)
任世雍:伯朗蒂的「簡愛」與夏目漱石「心」中之愛情和其藝術處理之探討與比較 (講評:林連祥)
陳鵬翔: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(講評:黃碧端)

第十二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3)

齊邦媛:文學的籍貫問題
朱立民:接受考驗‧肯定自我 -- 寄望於第四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
徐仁存、徐有為:附條的奧秘 -- 「紅樓夢稿」研究之一
廖炳惠:解釋所有權:坡、拉崗、德希達、姜森、凌濛初 ...
王德威:講評:信柬、鈿盒、金剛經
鄭毓瑜:李東陽的詩論
法‧芒迪亞格:冥府旅社 (胡品清譯)

第十二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3)

林連祥:從民族自尊談亞洲比較文學
黃宣範:語言、思想、意義 -- 談人文活動中意義的整合問題
魏子雲:金瓶梅作者是屠隆說
鄭培凱:酒色財氣與金瓶梅詞話的開頭 -- 兼評金瓶梅研究的「索隱派」
廖朝陽:欲解還結:評「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:洞見與不見」
陳樂融:陪他一段紅顏已老 -- 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
張惠琴:唐代傳奇小說與日本文學

第十二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3)

吳大誠:簡與繁
王建元:比較文學理論組綜合報告
彭鏡禧:「貧民窟」去來:翻譯研究組論文綜合討論
葉慶炳:中國文學專題組論文總評 (中文論文組)
王秋桂:中國文學專題組論文總評 (英文論文組)
鍾玲:體驗與創作 -- 評王紅公英譯的杜甫詩 (翻譯研究組論文)
呂興昌:形跡憑化往、靈府常獨閑 -- 從無絃琴談到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(中國文學專題組論文)
張靜二:有關「西遊記」的幾個問題 (上) (中國文學專題組論文)
康肅 (C. A. Kansu):安納托利亞的飯店 (余光中譯評)

第十二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3)

鄭培凱:「金瓶梅詞話」與明人飲酒風尚
張靜二:有關「西遊記」的幾個問題 (下)
林玫儀:柳周詞比較研究 (上)
胡萬川:玄女、白猿、天書

第十二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3)

劉昌元:藝術中的象徵
林玫儀:柳周詞比較研究 (下)
田毓英:儒林外史與湯姆河的拉匝里攸的反英雄人物
尤波赫路 (土耳其):伊斯坦堡的故事 (余光中譯介)

第十二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4)

高辛勇:「西遊補」的敘述理論
傅述先:「百年孤寂」的家族傳奇
羅錦堂:論九轉貨郎兒的唱法
陳國球:變中求不變:論胡應麟對詩史的詮釋
赫山 (Ihab Hassab):朝向一個「後現代主義」觀念的建立(陳界華譯)
譚納 (Tony Tanner):一切都在衰竭 -- 當代美國小說中「火商」的觀念 (伍軒宏譯)

第十二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4)

楊牧:新詩的傳統取向 -- 沈故教授剛伯八八誕辰紀念會演講
陳萬益:說賈寶玉的「意淫」與「情不情」-- 脂評探微之一
容世誠:「竇娥冤」的結構分析
麥而康 (Earl Miner):比較文學:比較文學理論與方法課題舉例(廖朝陽譯)
廖朝陽:無我與唯我 -- 譯後記並借數題
何納地 (Paul Hernadi):當代文學理論 (陳界華譯)
布朗 (Norman O. Brown):排泄物的視象 (宋德明譯)

第十二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4)

郭博信:易卜生形成「皮爾金」人物造型之商榷
陳鵬翔:「蒼蠅王」的人物刻劃與風格
周質平:評公安派之詩論
史勾斯 (Robert Scholes):寓言小說家 (陳淑蕙譯)
譚納 (Tony Tanner):湯瑪斯‧聘瓊的「引力之虹」(伍軒宏譯)
佛萊席門 (Avron Fleishman):傳統與現代性:吳爾芙論 (上)(陳界華譯)

第十二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4)

顏元叔:「哈姆雷特」的評論 (上)
彭鏡禧:撒謊的詩人 -- 論莎士比亞「十四行詩」的中譯
張淑香:從驚天動地到寂天寞地 -- 水滸全傳結局之詮釋
佛萊席門 (Avron Fleishman):傳統與現代性:吳爾芙論 (下)(陳界華譯)
希克美 (Nazim Hikmet):一則寓言 (余光中譯註)
景小佩:導演莎劇「仲夏夜之夢」

第十二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4)

顏元叔:「哈姆雷特」的評論 (下)
魏子雲:詞曰、四貪詞、眼兒媚 -- 「金瓶梅」原貌探索之一
王德威:「知識考掘學」與「探原研究學」 -- 再論福寇的歷史文化觀
涂經治:從文學觀點論八股文 (鄭邦鎮譯)
蔡源煌:文字迷宮通何處 -- 讀納博可夫的「黯淡的光」(賴守正譯)
康若迪 (Peterr Conradi):約翰、傅敖斯與現代傳奇 (劉亮雅譯)

第十三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4)

顏天佑:元劇「青杉淚」「王粲登樓」中的文人幻夢
葉慶炳:「元劇『青杉淚』『王粲登樓』中的文人幻夢」講評
陳芳英:「邯鄲記」的喜劇情調
黃美序:「竇娥冤」的冤與願
彭鏡禧:讀黃著「『竇娥冤』的冤與願」
福寇 (Michel Foucault):「作者」探義 (王俊三譯)

第十三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4)

葉維廉:秘響旁通 -- 文意的派生與交相引發
荒木猛原: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 (內閣文庫藏本) 出版書肆之研探(任世雍譯)
曾永義: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
姚一葦:「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」拾綴
滕以魯:悲劇缺陷與莎翁筆下的「奧賽羅」
蘇其康:「悲劇缺陷與莎翁筆下的『奧賽羅』」講評
汪志勇:「『邯鄲記』的喜劇意識」

第十三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4)

倪豪士 (William H. Nienhauser Ja.):「文怨英華」中「傳」的結構研究 (莊博慧、易鵬譯)
汪志勇:蒲松齡禳妒咒研究
張敬:「蒲松齡禳妒咒研究」講評
貝恩斯坦:「好軍人」的意象與其他 (李淑宜譯)
蘇珊‧渥克 (Susan Walker):蘇珊‧宋泰格 (劉亮雅譯)

第十三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4)

周質平:袁宏道的山水癖及其遊記
邪義田:伊璧鳩魯派哲學到羅馬 -- 羅馬哲詩「萬物本質論」篇首一四五行試譯
陳怡:倚馬和陳套 -- 南朝詩的側面
布列斯 (R. H. Blyth):什麼是禪?-- 中外文學例釋 (徐進夫譯)
安特瑞克 (John Unterecker):趨近詩的小說 -- 杜納蘭、貝克特、及格林 (陳淑卿譯)

第十三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4)

鐘玲:李清照人格之形成 (講評:方瑜)
邵德潤:關於李清照再嫁之爭議 (講評:張以仁)
傅錫壬:鬥茶、病酒、打馬、賞花 -- 試析清照的生活情趣(講評:王熙元)
克特 (Inge Kutt):約瑟‧海勒 (Joseph Heller) (陳淑蕙譯)
富蘭克林 (Benjamin Franklin V):安娜絲‧琳 (Anais Nin) (黃淑宜譯)

第十三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4)

賴聲川:破碎的神話、殘缺的意念 -- 史特林堡「夢劇」中的東方世界
胡耀恆:「夢劇」中只有呻吟,沒有梵唱 -- 評賴聲川先生的論文
林順夫:「儒林外史」中的禮及其敘事結構 (胡錦媛譯)
吉川幸次郎:論班固的「詠史詩」 (陳鴻森譯)
米勒 (J. Hillis Miller):史蒂文斯的「岩」及批評為之「治療」(邱源貴譯)

第十三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4)

郭博信:「伊底帕斯王」幾個交代不清的問題
吳淳邦:晚清四大小說中的對比技巧
索福克里斯 (Sophocles):伊底帕斯王 (劇本)
黃美序:綜觀今年的實驗劇展

第十三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5)

蘇其康:中西比較文學的內省
曹逢甫:四行的世界 -- 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絕句的結構
葉維廉:閒話散文的藝術
蔡源煌:「法國中尉的女人」 -- 作者與作品的整合

第十三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5)

馬幼垣:梁山聚寶記
魏子雲:因果、宿命、改寫問題 -- 「金瓶梅」原貌探索
陳炳良:聖與俗 -- 「九歌」新研
唐海濤:鮑照詩中之蟬聯句
呂清泉:珊瑚釣詩話研究
奧瑪‧卡揚 (O. Khayyam):魯拜集 (虞爾昌譯註)
虞爾昌:關於奧瑪‧卡揚和費茲吉若

第十三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5)

徐仁存、徐有為:蘭墅閱過 -- 「紅樓夢稿」研究之三
鄭培凱:林黛玉與春江花月夜
王德威:茅盾的矛盾 -- 小記伊為三十年代作家的文學歷程
陳昭瑛:藝術與革命 -- 馬庫色美學初步研究 (上篇)
克瓦嘉‧阿瑪德‧阿巴斯:吉祥爺寶劍 (許章真譯)
向田邦子:散文二帖 (張慧琴譯)

第十三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5)

顏元叔:卓勞士與葵西妲 (上篇)
杜普瑞 (Louis Dupre):神話及其續存 (傅佩榮譯)
陳昭瑛:藝術與革命 -- 馬庫色美學初步研究 (下篇)
慕禮生 (Madison Morrison):書卷春秋 (詩:蔡源煌譯)
葛里‧索陀 (Gary Soto):譯詩兩首 -- 望而信 (施穎洲譯)
梅莉‧鄔麗薇 (Mary Oliver):兒子 (施穎洲譯)

第十三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5)

朱炎:海明威小說中的老人
顏元叔:卓勞士與葵西妲 (下篇)
伊藤漱平:『嬌紅記』成書經緯:其變遷及流傳過程 (謝碧霞譯)
吳若芬:直與紆 -- 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的聲音
安德森 (Sherwood Anderson):蛋 (小說:陳次雲譯)

第十四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5)

何寄澎:唐宋古文運動中的文統觀 (講評:邱燮友)
呂正惠:元和新樂府運動及其政治意義 (講評:林文月)
林明德:梁啟超與晚清小說運動
王德威:魯迅,還是老舍? -- 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
王兆徽: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現代主義新文學運動
張素貞:五零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 (講評:張健)
陳雄儀:虛幻的真實 -- 現代運動走向 (講評:何欣)
陳界華:「文學運動」前言 (講評:蔡源煌)

第十四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5)

賀龍‧巴赫德 (Roland Barthes):什麼是批評 (于治中譯)
吳新發:為福寇抗辯 -- 答「狂人日記」和「孔乙己」
簡恩定:王、孟齊名,何以孟不及王?
劉素玲:評阿瑟‧衛理「李白的詩歌與生平」
林保淳:由困境到紓解 -- 中國神話簡臆
慕禮生 (Madison Morrison):東方博物館 (小說:沈勵桓譯)
嘉布利兒‧塞拉牙:譯詩四首 (黃英子譯)

第十四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5)

宋美華:語調和說話人:諷刺詩的修辭傳統
前野直彬:論明清兩種對立的小說理論 -- 金聖嘆與紀昀 (吳璧雍譯)
鄭毓瑜:劉勰的原道觀
馬克尼‧班迪歐帕迪亞 (Manik Bandyopadhyay):〈史前〉 ("Prehistoric") (小說:許章真譯)

第十四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5)

張漢良:匿名的自傳作者 -- 羅朗巴特 / 沈復
簡恩定:荊公詩何以暮年方妙
Milena Dolezelove-Velingerova:晚清小說中的敘事模式 (謝碧霞譯)
易卜生:幽靈 (劇本:胡耀恒譯)
廖炳惠:論述與對話:巴克定逝世十週年

第十四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5)

陳啟佑:唐代山水小品的技巧與結構
林保淳:後西遊記略論
張靜二:國外學者看西遊記
徐志平:以比較觀點看李復言小說之寫作技巧
呂健忠:花燈與禪性:論西遊記的一則主題寓言

第十四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5)

蘇其康:歐洲中古傳奇之愛情觀
魏子雲:沈德符論金瓶梅一文中的丘工部問題
黃維樑:采筆干氣象 -- 初論余光中的山水遊記
王德威:考蒂莉亞公主傳奇 -- 評「龍應台評小說」
董崇選:也談 text,及其相關的一些問題
朵利絲‧雷辛 (Doris Lessing):浮蒂裘夫人 (李綠譯)

第十四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5)

吳大誠:亨利詹姆士的新小說
王安琪:馬克吐溫『頑童流浪記』中的諷刺
林玉珍:野蠻的心靈:試析愛德華‧艾比的創作劇
蘇光華:從旅館到旅館 -- 歐尼爾的悲劇
陶菲克哈金 (Tawfig al-Hakin):莎哈拉莎德 (劇本:蔣淑津譯)
艾略特 (T. S. Eliot):東方三賢朝聖行 (詩:宋穎豪譯)
博赫斯 (Jorge Luis Borges):西元九九一年之戰 (小說:劉力嘉譯)

第十四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6)

陳慶浩: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 (上)
劉昌元:殷佳頓的文學理論
陳昌明:論瘐信的「孤兒意識」
胡幼峰:沈德潛的創作論 (上)
安德烈‧雷維 (Andre Levy):記一篇十六世紀彈詞體詼諧作品(許章真譯)
湯瑪斯‧曼 (Thomas Mann):衣櫥 (小說:古嘉台譯)
莫理士‧梅特林 (Maurice Maeterlinck):闖入者 (劇本:張達譯)
莫渝 (譯):瑞典詩選譯

第十四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6)

陳慶浩: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 (下)
張靜二:論亞瑟‧米勒的社會意識
胡幼峰:沈德潛的創作論 (下)
普雷姆‧姜德 (Prem Chand):壽衣 (小說:許章真譯)
凱薩琳‧曼斯菲爾德 (Katherine Mansfield):蒼蠅(小說:陳茗芬譯)

第十四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6)

張靜二: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
宋美華:千面女英雄 -- 「克拉麗莎」中的神話架構
王德威: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 -- 茅盾、朱西寧、黃春明、李喬
古添紅:讀李昂的「殺夫」 -- 譎詭、對等與婦女問題
宋德明:吳爾芙作品中的女性意識
維吉尼亞‧吳爾芙 (Virginia Woolf):莎士比亞的妹妹 (范國生譯)
伊蘭‧修華特 (Elaine Showalter):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(張小紅譯)
C. G. 赫布蘭 (C. G. Heilbrun):雙性人格的體認 (李欣穎譯)
Sidney:英美「女性形象」詩選 (詩:宋美華譯)
提莉‧歐森 (Tille Olsen):我站者正在燙衣服 (小說:李綠譯)
瑪哈斯維塔‧德森 (Mahasveta Devi):德羅帕蒂(小說:林素英譯)
凱特‧蕭邦 (Kate Chopin):一小時的故事 (小說:林秀玲譯)
陶菲克哈金 (Tawfig al-Hakim):戰爭與和平之間(劇本:蔣淑津譯)
史特林堡 (August Strindberg):強著 (劇本:鄭加言譯)

第十四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6)

朱立民:幽靈‧王子‧八條命
布列斯 (R. H. Blyth):莎士比亞與禪 (徐進夫節譯)
康士林 (Nicholas Koss):由重出詩探討西遊記與封神演義的關係(呂健忠譯)
廖炳惠:試論當前意識形態研究及女權批評的得失
恩尼斯‧山登 (Earnest Sandeen):詢問、七十四誕辰(詩:施穎洲譯)
瑪格麗特‧尤瑟娜:白格的哀傷 (小說:逄塵瑩譯介)

第十四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6)

葉慶炳:詩品與人品 (講評:侯健)
葉維廉:批評理論架構的再思
宋美華:經驗論與理念論 -- 女性主義批評之修辭兩極 (講評:余玉照)
蔡源煌:當代文學理論的主要課題 (講評:高天恩)
古添洪:「記號學中的『解』傾向 -- 兼『解』『構』中西山水詩」(講評:王德威)
馬樂伯:脫軌的擬象:義大利建築和美國詩的後期現代主義(講評:葉維廉)
王德威:現代文學史理論的「文」、「史」之爭 -- 以近代中國政治小說的研究為例 (講評:朱炎)

第十五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6)

嘉露‧安‧泰勒 (Carole Ann Taylor):難以置信的解構批評敘述 -- 既無指涉亦無自我的自我指涉 (李賜明譯)(講評:羅士基 David ,elvyn Roskies,邱錦榮譯)
沈謙:文心雕龍 -- 「六觀」之析論 (講評:黃永武)
柯慶明:梁啟超、王國維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趨向(講評:余光中)
陳長房:空間型式、作品詮釋與當代文評 (講評:李歐梵)
鄭恒雄:文體的語言的基礎 -- 論王文興的「背海的人」(講評:丁邦新)

第十五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6)

張靜二:波西亞 -- 莎翁筆下的女強人
黃浩瀚:詩之興 -- 樂歌衝動與譬喻過程
黃美序:關於元雜劇的幾點疑問
林文月:清少納言語枕草子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林文月譯)
Candace Flynt:與父親共舞 (小說:李綠譯)
伯納馬拉姆:模特兒 (小說:劉力嘉譯)

第十五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6)

沈謙:嫦娥奔月的象徵意義 (講評:柳作梅)
游志誠:周易一書運用神話與傳說示例 (講評:黃慶萱)
張惠娟:樂園神話與烏托邦 (講評:林耀福)
陳界華:閱讀傳說 -- 神話的變衍式 (講評:王德威)
Anjan K. Nath:神話和傳統:歐立德的主要批評考慮 (講評:葉維廉)
傅錫壬:楚辭中的夏族神話解析 (講評:樂蘅軍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林文月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6)

金文京:關羽之子與孫悟空 -- 明成話本說唱詞話『花關索傳』的神話意義 (講評:鄭明俐)
魏淑珠:從「胡鬧小兒」的角度看孫悟空 (講評:張靜二)
黃毓秀:伊齊勒斯對奧瑞提斯報父仇之神話的運用 (講評:姚一葦)
廖咸浩:「雙性同體」之夢:「紅樓夢」與「荒野之狼」中「雙性同體」象徵的運用
王德威:論「搗蛋鬼」 -- 兼談兩種神話理論的交鋒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林文月譯)

第十五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6)

David Decker:傳說之變型:歐伯恩之「浮鳥莊」 -- 模仿諷刺與角色的互換 (楊瑛美譯)
李豐楙:不死的探求 -- 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(講評:胡萬川)
胡萬川:延州婦人 -- 鎖骨菩薩故事之研究 (講評:李豐楙)
陳昌明:遊於物 -- 論六朝詠物詩之「觀象」特質
Horst Frenz:翻譯的藝術 (張華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林文月譯)
華輪 (Robert Penn Warren):未來的舊相片 (彭鏡禧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6)

張靜二:文學與宗教
Roger Sharrock:八十歲的格雷安‧葛林:一位宗教小說家的轉變(劉雪珍、邱文媛合譯)
余國藩:宗教與中國文學 -- 論西遊記的「玄道」 (李奭學譯)
A. A. DeVitis:「布萊登棒棒糖」和「喜劇演員」裡的地獄背景(陳碧玲、薛梅合譯)
范希哲 (Van C. Gessel):日本煉獄:遠藤小說中的救贖歷程(謝惠英譯)
武田友壽:現代日本文學中的「宗教與文學」 -- 遠藤周作專論(林水福譯)
張誦聖: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 (謝惠英譯)
J. Robert Barth, S.J.:文學與宗教思想 (邱文媛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林文月譯)
安蒙斯 (A. R. Ammons):言外 (詩:彭鏡禧譯)
崔斯坦‧查拉 (Tristan Tzara):瓦斯心 (劇本:周全譯)

第十五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6)

周英雄:樞始得其環中:從中介看歷史小說
蘇其康:比較文學與文學批評
黃維樑:唐詩的現代意義
馬樂伯 (Robert Magliola):禪宗與德希達之解構學 -- 試以「無門關」諸公案論「衍異」 (張淑貞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Sophocles:安蒂岡尼 (劇本:宋廣仁譯)
穆爾 (Thomas Moore):情詩兩首 (詩:彭鏡禧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7)

簡政珍:沉默與語言
陳國球:文學結構的生成、演化與接受 -- 伏迪契卡的文學史理論
游志誠:論元雜劇語言的兩元對比
陳心心、何美寶:唐以前海賦的研究 -- 以 Eliade 的宗教理論為基礎的分析
鐸道洛夫 (Tzvetan Todorov):法國思想史上的人性論 (逄塵瑩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琳達‧派斯坦 (Linda Pastan):倫理學 / 詩律學入門 (詩:彭鏡禧譯)
梅莉‧鄔麗薇 (Mary Oliver):芒果 (詩:施穎洲譯)
張慧琴:憶向田邦子

第十五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7)

胡耀恒:「詩學」的版本及其主要英文翻譯 -- 兼述 Aristotle 著作的傳遞
黃維樑:醞藉者與浮慧者 -- 中國現代小說的兩大技巧模式
侯迺慧: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
悉密:黑暗之形:談「暗夜」中的象徵
劉坤儀:論《霍小玉》悲劇結局的必然性
亞瑟‧米勒 (Arthur Miller):現代戲劇中的家庭 (張達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幽里坡底斯 (Euripides):酒神的女信徒 (劇本:林國源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7)

葉維廉:美感意識意義成變的理路 -- 以英國浪漫主義前期自然觀為例
張靜二:論亞瑟‧米勒的家庭觀念
張淑香:三面「夏娃」 -- 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
陳明玉:「源氏物語」與「物之哀」
何迂儒 (J. I. Crump, Jr.):尋尋覓覓:從燕昭王的黃金台說起(彭鏡禧譯)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慕禮生 (Madison Morrison):華盛頓誕辰紀念日 (小說:高嘉興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7)

朱立民:勞倫斯奧立弗為漢姆雷特整型
廖炳惠:新歷史觀與莎士比亞研究
吳興國: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
胡耀恒: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 -- 以「慾望城國」為例
吳潛誠:衡論詩的長短以及詩系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Walter Tevis:霉運當頭 (小說:李綠譯)
Angel Gonzales:西班牙詩人 Angel Gonzales 譯詩三首 -- 黃昏華爾滋、葬曲、十一月詩 (黃瑛子譯)

第十五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7)

徐仁存、徐有為:石頭記第六十四回及六十七回的真偽問題 (上) --紅樓夢稿研究之四
劉亮雅:時間與藝術想像:論吳爾芙三部主要小說
李奭學:祇園傳奇 -- 略論一則佛教母題的演化
林秀玲:出奇:談康旻思的幾首視覺詩
梅家玲:論「杜子春」與「枕中記」的人生態度 -- 從「幻設技巧」的運用談起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理察‧鍾士 (Richard Jones):鐘 -- 外二首 (彭鏡禧譯)